人才用起来 振兴有力量
一辆电动车,一顶鸭舌帽,几乎每天早上,年近七旬的台胞苏文桢都会灵活地穿梭在k8凯发版官网平潭苏平片区友谊村的乡间小道,轻车熟路地来到一片百香果园。
“今年收成特别好,亩产预计可以达到3000公斤,总产量能突破20万公斤。”苏文桢说。
2019年,苏文桢来岚创业,其间一直致力于苏平片区的乡村振兴和两岸融合工作。2021年,在苏平片区友谊村党总支支持下,他流转村内闲置土地60余亩打造岚台融合农业园,带动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。
近年来,平潭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,积极探索两岸基层治理融合模式,鼓励在岚台胞台企参与村(居)务管理,在乡村产业培育、人居环境改造、创新基层治理等方面献策出力,在共建共享中打造台胞台企登陆的“第一家园”。
环境有了新风貌
今年夏天,平潭旅游火爆全网。作为新晋打卡点,位于海坛片区龙北村的“同心风化石公园”游客不断。而这里,正是台胞叶铠嘉的“杰作”。
自2019年起,叶铠嘉就积极参与平潭海坛片区龙北村、上井村、官姜村的改造治理。“三个村属于睦邻村,有着相似的环境,也没有什么休闲配套设施,常住人口以留守老人为主。”面对简陋且单调的村居环境,叶铠嘉脑洞大开,以打造“一村一品、一村一特”为目标,将龙北、上井、官姜三个村分别定位为文旅村、文创村和文体村,使得三个村各显千秋。
4年来,他在三个村党支部支持下,打造了台湾历史影像馆、井台文创街,手绘官姜720米山海风情彩绘墙,建设仙人掌产业链特色村,发行平潭蓝眼泪旅游护照。
在北港村,台胞林智远在村两委支持下,于2016年改造当地特色石头厝,打造了“石头会唱歌”特色民宿,成为平潭一张响亮的旅游名片。在他的带动下,越来越多两岸青年加入石头厝改造队伍,如今已有100多家民宿陆续开业。“我会留在这里,继续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,成为名副其实的北港村民。”林智远说。
产业有了新品牌
作为全国唯一的对台综合实验区,平潭具备天然的人文地理优势,特别是“海峡号”开通以来,平潭一度成为台湾同胞“登陆”的首站。
“通关方便,班次准时,乘坐‘海峡号’往返两地一直是我的首选。”在大陆经商数十年,苏文桢常年奔波于云南、深圳等地,平潭作为必经之地,已然成为他往来之间盘桓休整的“根据地”。
随着对平潭了解不断加深,苏文桢发现,这里没有比较有特色的伴手礼,也没有相对品牌化的农特产品。从事农业种植多年的他,决定发挥所长在岚创业,力争打造一个农特伴手礼品牌。
于是,从2019年起,苏文桢开始从台湾引种彩珠葡萄、水果玉米、凤梨、释迦、树莓等特色农产品,结果都不理想。2021年,他决定尝试引种台湾黄金百香果“钦蜜9号”,经过两年不懈努力,终于在今年夏天迎来丰收。
“今年果子长势特别好,个头很大,味道也甜,水果商已经预订了不少,大家都很高兴。”负责采摘的村民周金珠说。原来,在2019年之前,友谊村村集体收入单一,村民除了自给自足的农业以及活水船运输以外无其他收入来源。近些年,由于百香果园建设,村集体收入和农户就业渠道增加了。“老苏带活了一群人。”友谊村党总支书记高诚光说。
今年的丰收也让苏文桢充满了信心:“明年,我们计划将种植面积扩大到100亩,并延伸百香果皮蜜饯等产业,力争把百香果打造成平潭的特色农产品,带动产业发展和村民致富。”
两岸更加心相融
乡村振兴有力量,两岸更要心相融。为了更好促进两岸群众的相互了解和情感融合,在岚台胞纷纷发挥联通两岸的桥梁纽带作用,积极打造各类交流互动平台,有效凝聚了村(居)集体和两岸人民的向心力。
在上井村,叶铠嘉引入台湾社区大学终身教育办学理念开办社区大学,面向在岚台胞和当地村民开放。“我们邀请在岚台胞、社区老党员、文化义工等为村民授课,目前已有学员30多名。”上井村党支部书记曹而銮说。同时,叶铠嘉还在龙北村打造岚台同心书院,仅今年上半年就承接各项党建活动及两岸文化交流活动3场。
来自台湾屏东的帅和美则在辕门社区以“辕来是一家”为主题成立“近邻学苑”,开设书法、碟古巴特、编织培训班等。“通过开设不同类型的培训课、组织街坊邻居参加邻里活动,不仅提高了居民的素养,还拉近了邻里距离。”帅和美说。
海坛片区上楼村则借鉴台湾志工理念,组建了平潭首支由“村(居)干部+台胞+志愿者+民众”组成的社区志愿者服务队,常态化开展邻里守望、助学助医助残、生态环保等志愿服务。在平潭,这样的志愿者队伍已超55支,总人数超过3000人。
“下一步,我们将进一步发挥在岚台胞力量,在打造融合品牌、推动交流合作等方面下功夫,推动两岸基层融合纵深发展。”平潭综合实验区党群工作部组织处相关负责人表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