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四大名猪 不再只是江湖传说
01 一度经历 至暗时刻
上海四大名猪,都曾经历过种群延续的 至暗时刻 。
始于冲击沙岛崇明的沙k8凯发版官网乌头猪,头部大,耳下垂,形似黄砂茶壶,鬃毛乌黑,看起来很是 丑萌 。它最辉煌的年代,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。
在此之前,国内实行有计划的统购统销,通过农户投资、集体挖潜、国家支持,创办集体畜牧场,同时鼓励农户家庭养猪,崇明全岛养猪数量由此攀升至70.89万头,创下历史最高水平。 上海市动物疫控中心研究员陆雪林表示。
从口感上,沙乌头猪肉质鲜美,细嫩多汁,富含肌肉脂肪,但它身上也有本土猪种的共性不足:养殖周期长,饲料转化率低,经济效益较低。
一般来说,沙乌头猪养殖8个月以上才能上市,相当于一年养殖一批次。而且,瘦肉率比较低,上海市区里的人不是很喜欢。 上海沙乌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忠惠还记得,20世纪90年代开始,外来猪种被更多引入,早期养殖户还会用沙乌头猪和洋种猪杂交,融合前者肉质好及后者生长周期短的优势。
即便是这样,他们还是觉得长势慢,后来干脆就买洋种猪,更多批次投向市场,转化成经济效益。 最低谷时,上海仅存栏沙乌头母猪70头、公猪13头,和曾经的数字相比,已是相差甚远。
其他本土猪也遭遇了类似的状况。上海特色传统名菜枫泾丁蹄的原料来源 枫泾猪,20世纪70年代在苏浙沪一带的嘉善、平湖、松江、青浦等地,饲养量可占80%以上。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动物研究小组,还曾以每头1.1万美元的高价购买枫泾猪母猪,意图解开中国母猪产仔多的奥秘,培育未来的 超级猪 。
同样受洋种猪 入侵 ,以及城乡建设背景下小型养殖户退出生产等影响,枫泾猪数量逐渐减少,如今已被列入濒危物种。
02 推动本土猪 出圈
今年,是上海市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普查的收官之年。
摸清家底,才能更好地指导种质资源保护利用,推进种业振兴。从普查结果可以看出,在上海科研人员的努力下,不论步伐快与慢,四大名猪保护与开发都在向前推进。
当前,嘉定梅山猪、崇明沙乌头猪、浦东白猪都被列入了国家级保种场,枫泾猪则属于市级保种场。作为公益性质的行业,它们都享受市区政府的财政补贴,国家级保种场还有专项的资金支持。
业界持续对本土猪的生殖生理机制、基因定位、杂交利用等进行广泛研究,并在生产实践中加以应用。嘉定梅山猪数量由初始的母猪100头、公猪12头,发展壮大为常年母猪存栏250头左右、公猪30头左右,并获得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;沙乌头猪由最低谷时期的100头左右,发展至如今400余头,并计划对原种场进行智能化、自动化升级改造;浦东白猪配套系(香雪白猪配套系)项目已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审定,且保种场新址正在建设中
更多高科技正在助推育种加速。比如,冻精与克隆等技术应用,在活体育种之外,又提供了静态的技术 备份 。今年7月,上海市农科院基因保种专家张德福研究员团队,成功把枫泾猪和梅山猪的体细胞克隆胚胎分别移入母猪体内,通过胚胎移植再克隆,迎来9头体细胞克隆猪的诞生。
尽管国内正处于猪周期的低谷,上海本土猪保种场对于中高端市场仍然怀有信心,希望通过更好切中市场需求,打开新的天地。